中安在线芜湖频道讯 一品玉带糕是雍家镇传统糕点,也是安徽名点之一,已有600多年历史。它采用桃仁、青梅、桂花、麻油和糯米粉等原料精制而成。玉带糕四边成白色,中间花果成红绿黄诸种颜色,并起斑纹,形如白玉嵌翡翠宝石,与封建王朝一品官吏腰间佩戴的玉带相似,故有此名。清朝乾隆年间,一品玉带糕作为贡品,被乾隆皇帝品尝后啧啧称赞,御封为“一品玉带”,此后声名远扬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,玉带糕获得中外美食家的高度评价,被赞为“集食疗、大补、美食于一体”。2011年,玉带糕的制作工艺被列入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  今年56岁的陈前中师傅是一位制作玉带糕的手艺人,自22岁进入雍家镇玉带糕厂以来,34年不离不弃,始终坚守在这里,要将这糕点的手工技术传承下去。在陈师傅心中,玉带糕代表着沈巷的民俗文化,是在外打工的沈巷人探亲访友的必备礼品。而“一品玉带糕”更是沈巷人自己的品牌。陈师傅介绍道,玉带糕的制作时间非常讲究,只能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之间制作,但原料需要提前半年前开始准备。每年开春时,他会将糯米粉炒熟并打碎,放在干燥的环境里贮藏,到了夏天拿出来日晒和通风,待到秋分后才方能使用。


  青梅、黑桃、桂花是加工果脯的主要原料,还需要将白糖打成粉,加入水和芝麻油搅拌成糊状。


  将果脯、白糖粉和芝麻油放在一起拌匀,这就是玉带糕的馅料。


  把糯米粉和糊状的白糖粉搅拌在一起打熟后,用滤网漏出。


  将糕粉在容器里铺上一层底。陈师傅说,这层底相当于玉带的镶边,如何能做得既结实又酥脆,就要看每个师傅的手艺高低了。



  铺好底后,将馅料放在上面,再用糕粉在馅料的四周镶边,就好像将玉镶在了中间,每一次下料,陈师傅都会用“方”将糕心压实。


  制作玉带糕最重要的2个工具“方”和“攒”。


  糕心压实后,再铺上一层糕粉。这样,“玉带”的4个“边”就全部做好了。


  最后,就是用“方”和“攒”将糕打紧,这道工序对体力的消耗是巨大的。玉带糕的加工基本为纯手工,对体力的要求很高,所以,传承人们基本为男性。陈师傅告诉记者,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他也收了徒弟。未来,他还会把这手艺传授给儿子。


  将容器放在沸腾的开水中加热3分钟,即可将新鲜的玉带糕倒出来。


  一品玉带糕用料考究,工艺独特,需经30多道工序作业,远为普通方片糕所不及。


  隔夜冷却后,待其组织结构紧密细腻,方可切片成糕。


  制成的一品玉带糕嵌花套色,堆砌浮雕,形态美观。由于含有核桃仁等成份,具有润肺健身等功效,因而长期在消费者中负有盛名。


  陈师傅一直收藏着一品玉带糕获得的各种证书和奖状。“遗憾的是,过去玉带糕厂由公转私的阶段,丢失太多玉带糕的证书和奖状。现在,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需要我们来保护和传承。”陈师傅说道。


  自古以来,沈巷周边的民间作坊就擅长制作各种糕点。清朝乾隆年间,有个在炯炀河边的糕饼坊,精工细作制成一种大方片糕,美其名曰“玉带糕”。玉带糕风行于市不久,这家作坊的一名师傅回到家乡雍家镇,建起玉带糕作坊,并很快成为当地名产。陈师傅说着师父向他讲述的玉带糕的故事。


  陈师傅说,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雍家镇时,地方官员便将玉带糕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品尝。乾隆见这色彩分明、图案清晰的糕点,便拿来品尝。乾隆虽尝过天下无数精美糕点,但还没有吃过如此风味,忙问此糕何名。地方官员见皇帝喜欢,正做着升官梦,听到皇帝询问,忙奏道:“此乃玉带糕,取大吉大利、官场顺利之意。”乾隆听罢说道:“玉带者,一品也,就叫它一品玉带糕吧!”这就是“一品玉带糕”的由来。


  虽然沈巷的玉带糕厂目前只剩下了6家,产量也年年下降,但一品玉带糕是沈巷的一个著名品牌,自建国初期注册商标以来,保留至今,这个厂和“一品玉带糕”的品牌,都是他的情怀所在,是他的情感寄托,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了他的夙愿。陈师傅相信站在身边的徒弟,有一天能接过接力棒,将“一品玉带糕”所承载的家乡文化和非遗价值薪火相传下去。(尚家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