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:张华发,女,群众,1947年8月出生,鸠江区沈巷镇迎江村张云自然村村民。

事迹简介:1996年,张华发的丈夫张和荣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气管炎,为了给丈夫治病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学,张华发前前后后向亲戚邻居借了三万八千多元,张华发让儿子把每笔欠款都记在本子上。2001年,丈夫张和荣最终因病情加重身亡,张华发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安顿好两个孩子后只身到上海做护工。2009年,张华发带着自己8年来辛苦攒下的钱回到家乡把欠款一笔一笔还上,乡亲们对张华发的诚信举动钦佩不已。2017年诚实守信芜湖好人。


正文:


天有不测风云 照顾病重丈夫无怨无悔

张华发是鸠江区沈巷镇迎江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,1967年她与丈夫张和荣结婚,夫妻俩靠着做农活勉强维持生计。1984年,结婚十多年的夫妻俩终于迎来大女儿的出生,1986年儿子也出生了,一家四口人过着简单而平凡的日子。

1996年,张华发的丈夫张和荣身体感觉不适,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,张和荣一直自己扛着不肯跟去医院,直到有一天病情突然加重,才被家人送进急诊室,经诊断张和荣患有严重的气管炎,医生建议要住院治疗。当时,女儿才12岁,儿子10岁,正是需要花钱上学的时候。为了省钱,张和荣没去大医院看病,只在家附近的小诊所靠吃药控制病情。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,加之张和荣年岁已高,他渐渐丧失劳动能力,后期甚至卧床不起,生活无法自理。张华发身材矮小,又要照顾上学的孩子,又要服侍卧病的丈夫,还要下田干农活,生活十分艰难。

当时,娘家人劝张华发说:“改嫁得了,何必为了一个活死人苦了自己”。张华发流着泪说:“一日夫妻百日恩,再苦再累我也不能丢下他不管。”

“你们的恩情,我会一笔一笔记下来”

日子虽苦,但张华发从未想过要离开丈夫离开两个孩子,没有读过书的张华发非常清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贫穷,才能成材,所以再苦再累她也要让两个孩子上学。为了省钱,张华发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,然而一个柔弱的妇女又怎能支撑起一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?每月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支付孩子的学费和丈夫的医疗费,张华发不得不去敲亲戚邻居的门,谁能想象一个无助的女人在别人的家门口抿着嘴唇、面带羞愧的表情是多么的窘迫。但是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为了家庭,她顾不了那么多,她只能“厚着脸皮”开口向别人借钱。

她每次开口借钱总会说:“我识字不多,但你们借给我的钱我一定会让我儿子写在他的本子上,我们全家都会记住你们的恩情。我一定会把钱还给你们的,就算我还不了我也会让儿子女儿接着还的。”

2001年,张和荣因病情加重最终身亡。张和荣生病的五年里共花费了五六万元,欠了亲戚邻居三万八多千元。

八年离乡打工只为替亡夫偿还债务

处理好丈夫的丧事后,张华发就把两个小孩寄放在婆婆家中,她嘱咐婆婆“孩子苦点穷点都不要紧,一定要好好学习。”之后她独自一人前往上海打工。

张华发没有文化,到了上海之后只是给别人做保姆赚钱,后来经人介绍她来到医院做护工,专门照顾生病的老人。

张华发每天任劳任怨,用心照顾每一位托付给她的老人。在同一家医院的护工里,她做事最认真也最能吃苦,有时候医院床位不多,她就多穿衣服在椅子上将就一夜,把床位让给病人,如果别的病人需要帮忙,她也会立马施以援手。张华发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医院里的很多人,很多老人经她照顾出院后还特地让子女们来感谢她。张华发却总不好意思地说“这都是我该做的,我既然干这份工作,我就要好好干,要对得起我拿的这份工钱。”

诚义无价 日子虽苦心里甜

在上海打工的那几年,张华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元左右。经过八年的辛苦积攒,2009年,张华发终于带着自己辛苦工作得来的钱带回到沈巷老家。她让儿子拿出当年那个破旧的用铅笔记着账的小本子,一家家一户户地敲门还钱。

张华发哭着说,我终于把欠的钱还上了!

她用瘦骨嶙峋的手紧紧地握着亲戚邻居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在我家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,你们的恩情我无以为报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诚信,我要替张和荣把债通通还净。”

张华发的一番话感动了乡亲们,大家当初借她钱的时候都报着做慈善的心态在接济她,并不指望她还钱,不曾想近十年过去了,张华发一个女人竟然靠做护工把钱攒够一一还回来,大家都说张华发太了不起!

张华发常说“还清债务,我觉得自己轻松多了,张和荣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。”如今,张华发的儿女都已成家,一家人总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,张华发农闲时会替子女照看小孩,她总不忘教育孩子们“诚信是做人的根本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