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赵丹丹

从豆蔻年华入行,到年逾古稀勤耕不辍,储金霞的人生和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芜湖铁画紧紧相连。

春分时节,在芜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三楼储金霞铁画艺术有限公司,记者见到了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。73岁的储金霞身材瘦削挺拔,歪戴的黑呢帽下露出微卷的短发,黑色翻领大衣、灰色丝巾、黑色腰带的一身装扮极为时尚,颠覆了记者对于一名古稀老人的想象。握手时,她稍稍用了些力,骨节分明、手劲极大,然后爽朗地笑了起来:“我这打铁的手把你捏疼了吧?人家说我这手就是一把铁钳子。”

不同于别人在这个年龄的含饴弄孙、跳广场舞,储金霞的古稀年华是在四溅的铁花中以锤为笔锻铁成画,是奔波于全国各地推广宣传芜湖铁画,是殚精竭虑为铁画传承培养年轻匠才。“既然走上了这条路,我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铁画。”储金霞说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出生于铁画世家的储金霞服从父亲储炎庆安排,走上铁画锻制之路。初入行时,储金霞的任务是砸煤块:“父亲说砸煤块是铁画‘童子功’,要求我每天要砸50斤左右的煤。我一个女孩子,每天脸上、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煤灰,手上是硬硬的老茧,不知道哭过多少次。”

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《迎客松》是芜湖铁画的最美名片,也是让储金霞从排斥铁画到爱上铁画的转折点。“当时接到锻制《迎客松》的任务后,父亲允许我随同,让我锻制‘松针’。”储金霞说,热火朝天的锻制现场让她深受震动,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,“我开始自己做一些铁画小品,觉得非常有意思。”

铁画世家的耳濡目染,父亲的言传身教,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,储金霞的铁画锻制技艺日益精湛。50多年来,她锻制的铁画作品不计其数,作品《鸡趣图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金奖。2002年,她接到全面修复人民大会堂《迎客松》的任务,带领弟子用短短20多天时间完成了这项繁杂浩大的工程。在做好传承的同时,储金霞与时俱进积极创新,为铁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,在工艺上,创新了淬火、叠锻等工艺,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;在材质上,从铁扩充到金银铜铁,让铁画的色彩更加灵动……

2017年元旦,落户于芜湖鸠兹古镇的巨幅铁画《天下徽商兴于鸠兹》成功申报认证吉尼斯“最大铁画”记录。这幅长约16米、高约7米的铁画正是由储金霞带领近40人的团队、历经9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。为了这幅巨作,储金霞日夜忙碌、呕心沥血,强撑着完成作品后就住进了医院,但她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,“能多留些铁画佳作下来,个人的辛苦算得了什么。”

最近几年,为铁画传承培养人才成为储金霞关注的重点。“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铁画、爱上铁画、从事铁画创作。”储金霞介绍说,目前储氏铁画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、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,通过共建铁画产学研基地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,推进铁画的传承。2015年,铁画专业列入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设专业目录,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铁画专业。这一切让储金霞看到了铁画未来发展的曙光,“下一步希望能在高校开设铁画专业,制定专业教材,全面系统地培养铁画锻制人才。”

打铁画脏、苦、累,但储金霞却在铁画锻制一线坚守了近一个甲子。如今,只要人在芜湖,她每天都要去工作室拿起锤子锻打铁画,“所谓拳不离手、曲不离口,铁画也一样,这也是我最好的锻炼方式。”在储金霞看来,时间不等人,“我想在最近几年创作出一幅传世之作,对党和政府、对祖先、对自己有个交代。”储金霞告诉记者,在筹划创作自己“代表作”的同时,她还在谋划铁画的一项重大创新,将在作品完成后第一时间向外公布。“人活一世,总要留下些什么。”采访快要结束时,储金霞的这句话让人陷入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