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晓爱:播撒艺术种子 带领留守儿童幸福起舞
人物简介:谢晓爱,女,1957年9月出生,芜湖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。
事迹简介:在鸠江区沈巷镇的小学校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舞蹈为何物。“我希望农村留守娃和城里孩子一样,有学习舞蹈的机会。”为了这个梦想,芜湖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谢晓爱从2011年起,七年不间断坚持送教进农村,帮助千余名留守儿童穿上舞鞋、圆上舞蹈梦。2012年和2014年,谢晓爱先后两次获得中国舞蹈家协会“优秀志愿者”称号。2018年荣获芜湖市“岗位学雷锋标兵”称号。
正文:
初衷:让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舞蹈
谢晓爱与留守儿童的缘分缔结于2012年。当时,中国舞协、安徽省文联、安徽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实施文艺惠民工程,在全省开设16个“新农村舞蹈教室”,其中芜湖的教学点选择在了沈巷镇第二小学,拥有高级职称的谢晓爱受聘成为舞蹈教室的志愿者舞蹈老师,走上了为留守儿童教授舞蹈之路。
“当时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想让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舞蹈。”谢晓爱说,第一堂舞蹈课上,孩子们热切的眼神让她深受触动。这种触动直接促成了她后来的坚守:原先定下来的是一年支教结束后改换其他志愿者,但面临分别时看到孩子们的眼泪,谢晓爱当即决定留下来,这一留就是七年。
七年间,从住处所在的城南弋江嘉园,到江北沈巷,谢晓爱每周至少坐公交车往返两个来回,加上转车时的等候时间,单趟至少需要近4个小时。“支教时早上五点就要起床赶车。最怕的就是下雪天,芜湖长江大桥经常会临时封闭,有几次硬是在没有空调的公交车上等了近一天,人都要冻僵了。”谢晓爱说,支教之路充满艰辛,但看到孩子们学习舞蹈时的认真劲儿,她就觉得自己的所有辛苦都变成了幸福。成效:留守儿童登上艺术大舞台
农村孩子的舞蹈几乎都是零基础,谢晓爱在指导孩子从零开始打下扎实基本功的同时,倾注大量心血编排了与农村、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一系列原创舞蹈,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,开启舞蹈圆梦之旅。
几年间,谢晓爱创作编排的反映留守儿童心声的少儿舞蹈《留守娃》作为安徽省选送的唯一一个节目,参加第六届全国校园舞蹈汇演,并一举拿下特等奖;反映惠民工程让农村面貌大变样的舞蹈《新天新地新农村》荣获全国少儿舞蹈大赛金奖;原创舞蹈《辣椒红了》《天职》以及《小树和我一起长大》分别获得安徽省文艺调演一、二等奖项。2016年,“新农村舞蹈教室”的孩子们参加了安徽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,圆了孩子们的“春晚梦”。
在谢晓爱的心血浇灌之下,近百名孩子通过了中国舞的专业考级,最优秀的一批孩子甚至拿到了中国舞八级的考级证书。同时,多名孩子考入专业艺术院校,通过舞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。
未来:让更多留守娃“幸福起舞”
送舞蹈进农村,谢晓爱不是一个人在“战斗”。近年来,不断有人主动加入进来,谢晓爱由此成立了“爱上舞蹈”志愿团队,如今团队已有8名固定队员。“2016年在一次演出中认识了谢老师,感觉她做的事特别有意义,于是就主动提出来想帮点忙。”志愿者张熹麟在部队文工团跳了12年舞蹈,转业后在繁昌县做少儿舞蹈培训,如今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,驱车从繁昌赶到沈巷镇义务支教。
去年底,出于场地等多种因素考量,谢晓爱带着志愿团队一起,在鸠江区外国语学校开设艺术培训中心,免费为低保家庭儿童、贫困留守儿童做舞蹈等艺术培训。宽敞明亮的舞蹈教室里,各种设备一应俱全,留守儿童像一只只展翅的雏鹰一样,在舞蹈的世界里尽情的翱翔。考虑到沈巷镇镇域面积大、留守儿童众多,难以在一个地方集中教学,谢老师带着志愿者们一起,在沈巷镇一共开设了3个舞蹈教室,进一步延伸志愿服务的触角,尽可能地让更多的留守娃能够有机会幸福起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