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:储金霞,女,1945年11月出生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九届全国人大代表,现任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。 

事迹简介:她以锤为笔,以铁为墨,以砧为纸,锻铁为画,从豆蔻年华入行,到年逾古稀勤耕不辍,储金霞的人生与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--芜湖铁画紧紧相连。储金霞从事铁画创作50余载,虽历经风雨却矢志不渝,始终以传承铁画技艺为己任,为铁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2007年,储金霞荣膺“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”称号,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,成为安徽省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。



正文:

2017年元旦,落户于芜湖市鸠兹古镇的巨幅铁画《天下徽商兴于鸠兹》成功申报认证吉尼斯“世界最大铁画”记录。这幅长约16米、高约7米的铁画巨作正是由芜湖铁画传承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带领近40人的团队,历经90多个日日夜夜,克服种种困难,精心锻打制作而成。为了这幅巨作,储金霞呕心沥血,强撑着完成作品后就住进了医院,但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,“能多留些铁画佳作下来,个人的辛苦不算什么。”

她是以铁为墨著华章的艺术家,也是坚守匠心的民间文化传承者。从豆蔻年华到古稀之年,从初涉铁画行业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作为这个行当里少见的女匠人,储金霞伴着一片片火花、一声声叮当,铁画技艺不断沉淀升华。 

15岁初入铁画 苦心钻研燃起激情
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,出生于铁画世家的储金霞服从父亲储炎庆的安排,走上铁画锻制之路。回想起15岁初入铁画行当的心情,储金霞“一开始很抵触”。父亲让她学的第一课竟然是砸煤块和拉风箱。“父亲说砸煤块是铁画童子功,要求我每天必须要砸50斤左右的煤。我一个女孩子,每天脸上、鼻子里全是黑乎乎的煤灰,手上是硬硬的老茧,不知道哭过多少次。”就这样,储金霞一连做了3年的辅助工作。

3年里,她帮着师兄砸煤块拉风箱,也亲见了铁画从无到有、从铁到花的过程,慢慢爱上了铁画。兴趣渐浓之后,储金霞铆劲苦学铁画,几年后,其做的小品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褒奖,也燃起了她苦心钻研铁画的激情。

此后的日子里,她刻苦钻研,潜心揣摩,于锤煅中领悟制作技巧,练得一双手上满是老茧,再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,铁画技艺大有长进。 在铁画的创作上,储金霞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精湛技艺,还创新了淬火、叠锻等工艺,极大地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;做到既擅煅宏篇巨幅,又能制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精美小品。在材质上,从单一的铁扩充至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,让铁画的色彩更加灵动。50多年来,她锻制的铁画作品不计其数,其中作品《鸡趣图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金奖。

维修《迎客松》 延续父亲艺术生命

2002年,储金霞接到一个任务:对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内的巨幅铁画《迎客松》进行全方位维修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《迎客松》是芜湖铁画的最美名片,也是让幼年的储金霞从排斥铁画到爱上铁画的转折点。“当时接到锻制《迎客松》的任务后,父亲允许我随同,让我锻制‘松针’。”储金霞说,热火朝天的锻制现场让她深受震动。

顶着企业改制、初起炉灶的压力,面对着技术力量疏散、资金和设备都不足的困难,储金霞还是咬牙把任务接了下来。储金霞带领弟子用短短2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繁杂浩大的工程。

这段充满了艰辛的往事,如今却成为储金霞“难忘美好的回忆”。她说:“维修《迎客松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,一方面我是在延续父亲的艺术生命,与父亲对话;另外一方面,这个任务也是政府对我的信任,做好它我责无旁贷。”

初心不改匠心不变 “三心”促铁画传承发展

在储金霞看来,一个手艺人的“匠心”离不开三心——责任心、苦心、恒心。“没有责任心,就失去了向前推动的力量;没有苦心,就不会深入钻研;没有恒心,就不会坚持。”犹如铁画从下料到整型完工的一系列锻造过程,一名优秀的铁画大师,也需要在时光里自我打磨,完成自我的匠心坚守与技艺沉淀。

最近几年,为铁画传承培养人才成为储金霞关注的重点。储金霞说,“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铁画、爱上铁画、从事铁画创作。”如今,包括其女儿在内已有多位成员加入了“储氏铁画军”,芜湖职业技术学院、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抛来橄榄枝,与储氏铁画展开合作,通过共建铁画产学研基地、开设铁画兴趣培训班等形式,培养年轻匠才,推进铁画的传承。2015年,铁画专业列入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设专业目录,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铁画专业。这一切都让储金霞看到了铁画未来发展的曙光,“下一步希望能在更多的高校开设铁画专业,制定专业教材,全面系统地培养铁画锻制人才。”

储金霞在铁画锻制一线坚守50余载。如今,只要人在芜湖,储金霞每天都会在工作室伏案几小时琢磨铁画技艺。她说,只要还能拿得动锤,就要不断地钻研下去,将铁画技艺能推多远就多远。

锤为画笔铁当墨,热锻冷打皆成画,五十余载斗转星移,储金霞与铁画碰擦出难以磨灭的艺术火花。半个多世纪的相依相偎,储金霞对铁画的深情溢于言表,她动情地说:“铁画是我一生的钟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