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简介:余红霞,女,1978年1月出生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0工厂飞机修理首席技师。

事迹简介:在工厂,她被亲切地称为“最高明的飞机眼科大夫”。出于对航空修理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、责任心,21年来,余红霞在这精密的世界里一路闯关夺隘,为军用航空修理自制零部件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,用“工匠精神”守护着蓝天梦。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系统先进女职工,工厂杰出科技贡献奖个人优秀奖,芜湖市“三八”红旗手,芜湖市十大女杰之最美女工匠、2018年芜湖市“五一”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。其带领的团队被工厂命名为“余红霞大师工作室”,获评芜湖市技能大师工作室。

正文:

潜修技艺,二十余载磨一剑

每经过一定时长的飞行训练,飞机就要进行大修。余红霞负责修理的产品,是飞机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: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系统,被称为飞机最可靠的眼睛。它的精密程度,比瑞士最精密的机械手表还要精密十倍,如有一丝一毫的差错,飞机在空中就成了“睁眼瞎”,而她的任务,就是排除一切故障,让飞机的“眼睛”始终保持明亮。

飞机在超音速飞行、翻滚和各种格斗动作中,如何保持高度平衡,又如何在空中精准定位,返航时找准跑道,除了飞机的整体设计及布局要操纵自如,不发生一丝一毫的差错,靠的就是一整套极为精密的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系统。与民航飞机修理不同的是,对待每项新产品的修理,是要建立在吃透其设计制造原理的基础上,反求修理工艺,其困难程度就像任何一个外行去拆解瑞士手表和奔驰汽车。

二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,来自余红霞对航空修理事业的热爱,外加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决心和韧劲。余红霞回忆说,她第一次跟随师父分解产品时,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零部件,搞得她头晕目眩。需要参照的工艺文件叠放到讲台上比她个子还高。越是困难,余红霞心里越是冒出了一股不服输、不放弃的劲儿:“不是都说这产品难搞吗?我就偏要修出个名堂来。”每天天刚亮,她就出发奔赴工厂,天黑时才整理工位启程回家,这还不包括那些因为临时任务接二连三突击加班的深夜。很快,她就从一名“门外汉”变成了“行家里手”。

几乎全封闭的空间,严格无尘的修理环境,空气中永远弥漫着助焊剂刺鼻的气味,这就是余红霞的日常工作环境。多年来,余红霞守在这一方小天地里,穿一件防静电的白大褂,戴着白色防尘帽和口罩,只露一对眼睛,一伏案就是三四个小时。久而久之,她的皮肤越来越干燥,眼角也长出了鱼尾纹。但在她看来,经她手修理的产品完美无瑕,装到飞机上从来不会出任何故障,这就是最好的回报,“看到飞机在蓝天上翱翔,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

传承心德,桃李芬芳润无声

余红霞大师工作室自成立至今,余红霞带领团队在新技术应用、新机型产品试修、产品的修理质量改进、关键惯性器件的国产化方面进行重点技术攻关,共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惯性导航产品的修理技术攻关任务。在飞机修理技术攻关过程中,一项很重要的工作,就是科学编制修理工艺和部分零部件国产化。余红霞和团队成员一起,借助外部研究所和工厂技术力量,历时3年,攻克材料选型、精密加工、系统配调等技术难题,形成产品修理技术,并成功研制出该型国产化产品,性能全面超越原有型号,填补了该型陀螺仪修理的国际空白,年创造产值1400余万元。

余红霞在注重技能提升的同时,还重视技能的传承,在生活、学习和日常的工作中,作为师傅的余红霞都能与徒弟们像朋友一样相处,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带动徒弟们的热情,鼓励他们对待工作要敬业、精业、勤业,在她的耐心指导及精心培养下,为工厂输出了10余名修理水平一流的年轻工人。余红霞也多次参加新机型的产品试修项目跟学,将新的修理操作技能带回工作室,提高团队的技术水平。

“我有一支出色的团队和我一起报效国家,实现人生的价值,这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在总结二十多年工匠生涯中的收获和心得时,余红霞说,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,只能靠自己的努力,努力再努力,“当你觉得自己实在坚持不下去想放弃时,请再努力一点儿,再坚持一点儿,可能就是这一点点,会让你的人生成为你更想要的样子。”